一、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规划主体框架规范
本规划主体框架参考“示范院校”的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建设方案进行设计,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整个框架也可作专业设置申报的相关观测点。
(一)专业设置背景
1、行业、产业背景支撑情况分析
2、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3、专业设置同产业发展的结合度情况分析
(二)专业设置或建设的现有基础
1、专业团队基础:团队成员总体情况;团队“双师”结构情况;团队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等结构情况;团队成员在专业中的分工情况。
2、校外共建单位情况;共建单位在专业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和参与专业建设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等人才培养过程的情况。
3、有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就业面向和培养规格定位准确;有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和程序;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和岗位针对性、适应性;方案较科学、可操作性强。
4、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情况;实训条件较好
5、基于岗位要求和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设计
6、“双证书”制度设计
7、就业保障体系构建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8、质量工程建设和实施情况
9、社会服务功能情况
10、教学研究情况
11、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情况
(三)专业建设方案
1、专业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把特色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
(2)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设计:①总体目标定位准确、起点高,努力能实现;②具体目标围绕专业内涵建设、体现专业特色建设要求;③目标明确、具体、科学、可行,验收时可操作。
2.专业建设内容
(1)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①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目标;②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③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④实践教学改革;⑤有措施。
(2)专业团队建设:①有专业团队建设目标;②专业建设目标团队结构合理;③有专业带头人培养目标;④有骨干教师培养目标;⑤有团队建设措施。
(3)实训教学条件建设:①有实训基地建设目标;②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③实训基地具有生产经营性功能;④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模式有创新;⑤有实训基地建设措施。
(4)教材与图书资料建设: ①有校本教材开发建设目标;②有出版教材计划;③教材建设措施;④有专业图书建设目标和措施;⑤有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目标。
(5)人才培养质量建设:①有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建设目标和措施;②有教学评价制度和学评教满意度建设目标;③建立建设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④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设计建设;⑤“双证”率制度建设和目标;⑥用人单位参与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⑦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制度;⑧毕业生就业率目标;⑨专业品牌建设计划;⑩新生入学报到率目标。
(6)社会服务功能建设:①有技术服务目标;②有面向社会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目标;③有产出经济效益目标。
(7)同专业群的关系:如何实现课程资源、团队资源、实训资源等在专业群的共享。
3.专业建设进度
(1)专业建设进度安排:①安排有中长期专业建设进度计划;②建设进度计划内容体现总体建设目标、具体目标的要求,进度安排是对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年度分解,强调可操作性。
(2)专业建设进度验收点:建设进度计划所安排的分年度内容和目标,就是各年度的建设验收要点。
4.专业建设预期成果
(1)预期主要成果:①专业同产业的结合度预期;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预期;③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成果预期;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预期;⑤专业社会服务功能预期;⑥其它成果预期。
(2)专业特色培育: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培育;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培育;③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特色培育;④其它特色培育。
二、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规范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专业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依据。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旅游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每所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原则,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各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培养出能主动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
2.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继承传统、发扬特色、体现创新的思路,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积极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的观念出发,正确处理好合格与特色、统一与多样、传统与创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关系,努力实现传授知识向教会学习和知识应用、教会做人的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培养方案要从新世纪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整合教学资源和内容,逐步形成自身特色。
2、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要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优化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基础课程系统和专业课程系统,构建实践课程系统,并在教学内容、时间和运行上保持协调连贯。基础课程系统确保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系统确保培养人才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实践课程系统强调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强调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评价与落实。
3、因材施教、注意个性发展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培养方案要进一步体现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设计,提高专业间的区别度,在专业主要课程方面做深做透,凸显专业特色。
4、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原则。认真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同行业和企业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的实训教学设计。
5、要将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列入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在教材选用时,要求采用近年出版、反映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成果的优秀教材。加强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改革,采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和具体要求
1、专业名称(代码)
2、行业职业能力分析
(1)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职业岗位任务要求
(2)分析角度:知识要求分析、能力要求分析、素质要求分析
3、培养规格:
(1)明确知识培养规格
(2)明确能力培养规格:其中明确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延展能力
(3)明确素质培养规格
4、培养目标:
用100字左右概括体现以下培养目标内涵:(1)教育方针:德、智、体、美;(2)规格:知识、能力、素质;(3)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4)目标:高技能人才
5、职业范围定位(就业主要面向)
6、招生对象
7、学制(修业年限)
8、毕业证书
(1)毕业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
(3)学时与学分要求:
①三年制专科(高职)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20(包括课内教学和实践环节)学分左右。
②专业教学总学时一般为1600-1800。实践教学 (环节) 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有关文件精神,其占全学程总学分的比例50%左右。
③学分计算方法
学分数可取小数点后的0或5值。
课内教学:1学分=16学时;
大学体育、实训(上机等)、习题课、课外教学:1学分=32学时;
国防教育(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技术实习、课程设计、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毕业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1周=1学分。
(4)学期与学制
①学期:每学年实行两学期制,每学期20周(其中授课18周,复习考试2周)。
②学制:实行弹性学制,专业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可提前1年毕业,最长不超过5年。
9、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10、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描述
(1)专业主要课程开设建议
(2)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开设建议
(3)专业方向课程开设建议
11、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课程系统设计,实训教学环节系统设计
12、学时分配和学分化
13、教学进程表
14、公共课程的要求
(1)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教学要根据教社政[2005]5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切实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并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英语课程
按照学校制定的《关于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若干规定》的有关精神,加强公共英语教学,继续实行分级教学,并做到三年不断线。英语教学应设置以下三种课程:①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共12学分,安排在前三个学期开设,周学时分别为4、4、4。②专业英语:对高年级学生各专业应开设专业英语。
(3)计算机课程
按照学校制定的《关于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若干规定》的有关精神,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各专业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要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根本,逐步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到以机房教学为主,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上机)课时。
(4)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实行在体能测试基础上的选项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能力、健康水平和兴趣爱好,任意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发展自己的运动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掌握终身锻炼的技能。学生可自由选择项目,达到规定要求,并通过考核取得学分。
(5)职业资格证书课程
各专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设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课程并纳入专业课程系统,为学生提供职业通行证,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取得至少1个职业资格证书。
(6)自学课程
每个专业应确定2门以上以自学为主的课程,其它各门课程应规定一定量的自学章节。凡自学内容,教师必须提出课外学习要求、列出参考书目、布置作业(或安排相关讨论)等,并纳入正常的考核内容范围。
三、专业建设与科学发展要求
(一)把专业建设成为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解决教学资源不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企业的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
构建校内校外“双基地”。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校企共选订单学生。突破浅层次、向深层次校企合作推进。
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使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形成基础课程系统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完成的机制。
(二)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基础课程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两个系统相互交融。基础课教学要成系统,要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践教学也要成系统,应区别于岗位培训,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问题。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
(三)注重专业培训功能的拓展,发挥专业终身教育的作用
能否做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建设的水平,专业办学要走出校园,主动承担企业培训,为企业培养在职人员;同时,面向希望更换职业或者返校“回炉培训”的毕业生,广泛开设专业培训课程。
(四)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评价的权重
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为饭店管理人员(预备技师)、酒店经理、导游证等。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把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
(五)推进品牌专业建设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让专业具有办学管理平台特征;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学生顶岗实习有计划、有落实;“双证书”融合沟通;合理确定基础教学比例,区别于岗位培训;专业培训功能较强;具有“双师”结构团队特征;同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度高。
(六)推进质量工程实施
特色(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教材;示范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9年7月
附: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规范相关牵头院校情况表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牵头负责单位
|
旅游管理大类(汇总统稿)
|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
640101
|
旅游管理
|
1.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2.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
640102
|
涉外旅游
|
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2.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
640103
|
导 游
|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
640104
|
旅行社经营管理
|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
640105
|
景区开发与管理
|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
640106
|
酒店管理
|
1.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2.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系
|
640107
|
会展策划与管理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
640108
|
历史文化旅游
|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
640161
|
休闲服务与管理
|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
520503
|
空中乘务
|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